——浅析煤矿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作者:李峰 发布时间:2011/3/28 点击数:528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而当前,煤矿企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师严重短缺,个别专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甚至出现了断档,成为煤矿企业做优做强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煤矿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的技能保障。
一、强化制度完善,搭建高技能人才成才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级技能人才的劳动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拳头产品,就不可能有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作为煤矿企业,要结合实际,推动建立和完善煤矿企业各工种的员工培训制度,将企业员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企业各级管理者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管理,为员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生产技术技能的良好环境。通过强化岗位培训,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及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培养和形成一批技能带头人队伍。建立重点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接班人的制度,开展高级学徒培训工作,以“高师带高徒”的方式,由最高水平的师傅传授绝活、绝技,培养特种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积极推行企业培训师制度、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实现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
二、实施企校培养,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实践证明:推动煤矿企业和院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建立起较为紧密地企校合作平台,合作办专业,合作办班,真正实行近距离办学。要紧密结合高技能岗位要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学校要对应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承担企业员工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来源、专业设置、课程特点等,灵活确定学制及教学重点。对来自生产一线、接受高技能培训的学员,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深化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对来自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要重点突出实习实训教学,着力培养操作技能。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不求系统性,但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技术发展的超前性。通过高级技校或高级技工培训基地以系统教育培训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训练,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用得上的专门技术的高级技能人才。逐步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完善教学考核机制,严把教学质量关,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满意,合作企业满意,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建立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实战能力
作为企业,要培养具有适应本企业发展要求和适应本企业发展特点的技艺型、工艺型、智能型和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必须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操作培训基地。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把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载体,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年首先与湘潭大学培养煤炭生产企业所需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200名;2010年4月1日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集团公司组建湘煤大学,它是企业内部大学,,成立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9期,培训学员2155人次,为集团公司快速发展较好地起到了新动力、“加油站”和新的增长点的作用;2010年11月4日,集团公司党校在湘煤大学成立,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高端前沿管理理论,着力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敏锐洞察力、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落实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热情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企业要建立高技能人才与创新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分配上向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倾斜,保证创造一流业绩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回报。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方式,突出创新者的中长期激励。对高技能人才除参加正常的社
白沙信息版权所有![]() |
电子邮件: 108778073@qq.com |
湘ICP备10202670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