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康保 发布时间:2008/10/10 点击数:584
白山坪矿采一队是一支有着优良传统的队伍,它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湘煤33队,从原湘煤33队到现在的采一队,新老交替换中走了一茬又一茬,队干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乐于奉献的那种精神永远不变。那些奖状和锦旗为他们书写着一首永不退色的奉献之歌。
进入2008年以来,采一队经历了重重困难,在阵痛过后,终于迎来了一片艳阳天。如今采一队不仅产量成为白山坪矿的重要支柱,质量更是全矿采煤作业的标榜。
今年年初,由于百年一遇的冰灾,致使生产产量严重受损,员工效益一时很低,不少员工面对困境失去了信心,打点行囊另谋出路。然而不屈的采一队员工,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他们在矿领导的组织下,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的恢复性工作之中,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进入了正常采煤,眼看生产条件一天天好起来,效益有望得到好的改善。可是,由于地质的变化,采煤作业面开始是出现矸层,随着采煤的推进,矸层逐步的扩大延伸,直到只有两头剩下了十多米可采,剩下的十多米,由于通风受阻的原因也无法正常生产。只能退出来十多米再做巷道,重生开避采区,可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又有了一个作业面,没采多长时间,又遭遇了前面相同的问题,这样以来,一个若大的采煤队竟面临无煤可采的地步。
几十人的队伍,只好又转到2366(3)接收综合队留下了收尾的工作面回收支柱。谁都知道,收尾工作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由于顶板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活动,破碎,压力集中,支柱下压,支护梁不规则支护,给回收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采一队面对困境无一提出异议,他们的原则是,凡是工作就要好。在回支柱的过程中,有时因为支柱下压得太深,葫芦拉不出来,只好用挖斧硬挖出来。这样一来就要影响工效,为了不丢失支柱、兀梁,他们情愿一时不好效益,也要把支柱、兀梁全部回收出来,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他们回出了400多根支柱,200余块兀梁,竟无一丢失。
到了七月份,他们终于又有了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进入1236工作面以来,他们特别珍惜这难得的好条件,于是,他们在施工中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下决心要以最好的质量、最高的效率,展现采一队员工的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因此,他们严格按操作规程,根据培训时学过的知识,耐心的、细致的做好工程质量这篇文章。质量标准化是保证安全最有效的法宝,谈到质量与安全的关系时,一些时间长的老工人,几乎都能说出让人后怕的事件来。任何一次的背后总是,都是对质量的忽视而导致的。谁都珍惜自己的生命,谁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要拥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希望,就必须在工作中做好安全二字。采一队员工在学习中认识了这些,在思想中深刻的理解了这些,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不强调快,不强求多,只求一个字“好”。
正是他们这种确保安全的坚定信念,使得他们在质量标准化方面一丝不苟强。为此,还引出了一则小故事:8月十几号晚班,在工作面即将完工的时候,还少几根撑筒,大工师傅要一个刚上班不久的新工人,到材料场背一把大杂木棍来,这位新工人图一时省事,从老塘搬来几根现成的,这位大工一看就火了,说:“拆东墙补西墙,要是你的家,你住那?”大工对他严厉的批评,队长知道了又对他进行了耐心的教育,使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质量是何等的重要。
正因为有了这样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采一队的工程质量成了全矿采煤的榜样。走进采一队工作面,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直”,从距柱到排柱,从进口到出口,你可以直望到头,二梁五柱的任意一排,只要是你的灯对准了,几十根支柱你看到的只有一根。你不仰头看棚上,你不知道居然是杂乱的茅柴关的棚。采区除了老塘关梆的竹帘缝隙中能看到矸子之外,整个采区是看不到矸石的。这要是在以前,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然而,采一队就创造了这个奇迹,创造了新时期采煤人对待质量的新理念。
曾经有一句口号:“从质量中要安全,从质量中要效益”。如今采一队真做到了这一点,每一次领导检查时,总会迎来一片称好声。更可喜的是,他们不只是工作面的质量让人叫好。进入七月份以来,月月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生产产量成为全矿重要支柱。
白沙信息版权所有![]() |
电子邮件: 108778073@qq.com |
湘ICP备10202670号 ![]() |